怎么判断自己得的是什么胃病,怎么判断呢一起来看看吧
胃粘膜炎症是由任何病因引起的,它是胃粘膜对各种损伤的炎症反应过程,通常包括上皮损伤、粘膜炎症和上皮再生三个过程。
按照病原学的不同,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,按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、应激性胃炎、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三种类型,根据病变的范围可以分为胃窦胃炎、胃体胃炎等。根据其病理变化,急性胃炎分为单纯性、糜烂出血性、腐蚀性、化脓性胃炎等。根据其病理变化,慢性胃炎可分为三类:非萎缩性、萎缩性和特殊型胃炎。
急性胃炎又称糜烂性胃炎、出血性胃炎、急性胃粘膜病变,是指胃粘膜急性炎症,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胃粘膜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。
本病起病急,轻时只有上腹痛、饱胀感、恶心、呕吐、发热等,多是由于不洁饮食所致的急性胃炎,重者会出现呕血、黑便等症状,严重时会出现呕血、黑便等症状。可能合并胃穿孔、弥漫性腹膜炎等。
2、慢性胃炎分为两种,一种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,另一种是胃粘膜慢性炎症,其原因有很多。
该疾病缺乏特异性,其症状严重与粘膜病变的范围不一致。吃冷食、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会加重,会导致上腹疼痛和饱胀感。能引起食欲不振、恶心、腹痛。贫血、消瘦、舌炎、腹泻等疾病也会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,如果合并糜烂的话会有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状。上腹可以有轻微压痛。肠道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是癌前病变。
胃的炎症分为两种类型。一种是消化不良、功能性消化不良,另一种为溃疡样症状。
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主要有腹胀、打嗝、反酸等,当然这些症状不一定是胃炎,也可能是其他疾病,只有通过胃镜才能确诊。
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不同于溃疡样症状、疼痛有规律。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疼痛规律是最常见的,餐前疼痛、餐后缓解、夜痛、凌晨痛,而胃炎疼痛则可能不那么规律,所以鉴别它还是要通过胃镜来鉴别。
1、急性胃炎患者最好是卧床休息,饮食方面可以吃清淡的流质食物,也可以是适当禁食。
出现呕吐时要及时进行镇吐,同时补充电解质和水,胃粘膜保护剂和抑制胃酸的药剂;感染细菌的人要给抗生素。
对于急性化脓性胃炎,应尽早给予大剂量敏感抗生素,如果病灶形成脓肿,药物治疗无效,可行手术治疗。
服用牛奶、蛋清或其他液体粘膜保护剂,因吞服强酸、强碱引起的腐蚀性胃炎,可给予吗啡等镇痛药。
2、慢性胃炎:病人要戒烟不喝酒,不能服用阿司匹林、消炎痛、红霉素等对胃粘膜造成损伤的药物;饮食中应注意规律,避免吃过热、过咸、辛辣食物;积极治疗慢性口、鼻、咽感染的病变。
无萎缩性胃炎,主要表现为反酸、腹痛,在内镜下糜烂明显的病人,除了服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外,还要服用降低胃酸的药物。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。
胶体次枸橼酸铋(CBS)、硫糖铝、麦滋林-S、氢氧化铝凝胶、胃膜素等都是导致慢性胃炎、粘膜萎缩、肠上皮化生明显的胃粘膜保护剂。
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主要是腹胀、早饱,如果出现胆汁反流,可以用铝碳酸镁(达喜)、瑞巴派特等促动力药物进行治疗,如果是消化不良,可以服用促动力药物,比如铝碳酸镁(达喜)、瑞巴派特等,这类促进动力的药物也可以。
慢性胃炎很少会变成癌。胃癌前病变中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增生是癌前病变,癌变率很高,要重视。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除有浅表性胃炎病变外,胃腺体显著减少,腺管间隙扩大,常伴有肠上皮化生,胃型上皮由上皮变为肠型上皮,这种性质的慢性胃炎与胃癌有一定的关系。